神秘的石人雕像。
智利的複活節島,以其神秘的石人雕像而聞名於世。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它載入《世界遺產名錄》。
複活節島面積166平方公里。該島是由荷蘭航海家雅各布‧洛加文於1772年4月5日首先發現的,當天正值基督教的復活節,所以,洛加文便把這個島嶼命名為複活節島。島上的居民則稱它為「拉帕努伊」,意為「石像的故鄉」,或稱「特皮托庫拉」,意即「世界的肚臍」。小島遠離美洲大陸,像一葉孤舟漂泊在萬頃碧波之上。
11月的複活節島,正值春夏之交,氣候宜人,花木蔥蘢。島上沒有任何工業,只有少量水果、蔬菜和農產品種植,4000多名島民全部從事旅遊業。去年接待遊客4.5萬人,其中大部分來自阿根廷、日本、韓國和歐洲國家。
複活節島四周的海岸處,到處是巨大的半身石雕人像,據說共有近千尊,它們或站立海邊,或躺倒在地,或臥於山坡。豎立在4米多高的長形石臺上的人面石像,或獨立,或三三兩兩一字排開,最多處15尊石像整整齊齊地排成一列,昂首遠視,猶如訓練有素的哨兵守衛著海島。除一處7尊石像面向大海外,其餘所有地方的石像都背向大海,面向村莊。這些巨大的石像造型生動,幾乎都是長形臉、長耳朵、深眼窩、高鼻樑、翹下巴,雙手放在肚子上。有的還用白色的貝殼鑲嵌成眼睛,炯炯有神。石像的身上,還刻著飛鳥鳴禽的花紋,頗似人體上的文身。石像表情各異,有的莊嚴肅穆,仰望著無窮的天宇;有的怒目而視,似乎在訓斥著來犯之敵;有的沉思默想,彷彿在回憶那一幕幕往事。石像一般高5—10米,重幾十噸,最高的一尊有22米,重300多噸。有些石像頭頂還戴著紅色的石帽,重達30噸。這些被當地人稱作「莫埃」的石像是由火山岩雕鑿而成的。
島上這些石像是什麼人雕鑿的呢?它象徵著什麼?人們又是如何將它們從採石場運往幾十公里外的海邊的呢?
雖然有各種傳說,但最早到複活節島的是馬達目阿部族人已無可質疑。他們在公元300年漂洋過海來到該島定居。這個民族的一個特徵是,在耳朵上打孔,裝上飾物,使耳朵變得越來越長後被歐洲人稱為「長耳人」。後來,哈目埃埃佩部族人也來到這個島嶼,他們被歐洲人稱作「短耳人」。兩個民族都是太平洋波利尼西亞人的後裔。「長耳人」來到島上不久便開始雕鑿石像,以紀念自己的祖先。最初豎立的7尊石像面向自己渡海來的方向,以表示永遠不忘故鄉,不忘祖先;其餘石像全部背向大海,面向自己的村莊,以表示守護家園。「短耳人」到來後,便成為雇工,幫助雕鑿石像。「長耳人」則向他們提供食物和住宿,但不付給工錢。島上居民靠打魚、捕鳥、種植紅薯和甘蔗來養活自己。有限的食物,養活不了那麼多人。隨後,「長耳人」與「短耳人」發生了戰爭……
在海島東部布拉諾拉拉庫火山口斜坡上的採石場,所有石像都出自這裏。只見已經雕鑿好但尚未運出的幾十尊石像橫七豎八地或站立或躺臥在山坡上,還有很多未完工的雕像。那麼,雕鑿好的石像是如何被運走的?又是如何被豎立在石臺上的?專家們推斷,雕鑿好的石像可能用圓木襯墊滾到海邊,可是島上根本就沒有生長過高大喬木。也有可能是人用繩索牽拉,使石像底部兩側分別著地,類似人走路一樣向前移動,但這只是推測而已。在科學家證明這一切之前,複活節島上的石像對世人來說仍然是個謎。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雕鑿石像的工程突然停止?土著人又為何突然消失?導遊告訴我們,一種說法是島上的土著人自己毀滅了自己的文明。
複活節島上的人口曾一度急劇膨脹到5000人。而急劇膨脹的人口又使島上的資源極度緊張,他們過度砍伐樹木,掠奪用來造船和造房的建築材料。為了爭奪食物和土地,大規模的部族戰爭經常發生。年復一年的戰爭燒燬了島上的房屋,砍盡了這裏的森林,人們只好退隱到洞穴中居住。即使如此,還是無法緩解資源緊張的矛盾。戰爭摧毀了人類親手創造的文明,在征服和被征服、以暴易暴的惡性循環中,這些創造過輝煌文明的島人完全退化,終於又自食惡果地退回到極度原始的狀態中。
這是一種令人心顫的解答,也不能不說是人類的一種悲哀。複活節島的滄桑巨變是一面鏡子,人類如果能從中得到借鑒而相互為友,和睦共存,實乃天下之大幸!(來源:人民日報)
來源:中國評論通訊社 2007年1月5日
2007年11月2日星期五
神秘的複活節島雕像
發佈者: beautiful world 於 下午9:27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